讲座题目:《构建和而不同的流域研究》
讲座人:田阡
讲座时间:2017年7月25日星期三16:00—17:30
地点:永利集团文津楼A座学术报告厅
讲座内容整理人:王剑
2018年7月25日下午,永利集团第十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暑期学校第七讲,由西南大学田阡教授做的《构建和而不同的流域研究》学术报告。
主讲嘉宾简介
田阡,人类学博士,教授,楚天学者,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永利集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万古奔流的江河、山谷平原中的流域,让人类文明呈现出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样貌。从历史到现在,自然界的流域在何处?世界范围内,流域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是怎样的?未来的时代中,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走?田阡教授围绕“流域人类学”的主题,为学员们带来“构建和而不同的流域研究”的精彩演讲。本次讲座主要内容包括流域研究的对象、人类学流域研究的视角、流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流域人类学的重庆实践成果,以及流域人类学的未来愿景等五部分。
一、流域研究的对象
对大河流进行全流域的文化研究和探讨,是当前人类学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并已在国内外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与流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天,当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流域这一对象时,可以看出,自然的流域属于人类各种活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社会的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而人类学的流域研究,是在区域研究的启发下,遵循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以跨流域比较研究为其特色的方法论,来进行流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族群之间的关系研究。
二、人类学流域研究的视角
从人类学流域研究的视角来看流域,可以将流域研究分成本质、融合及和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流域研究的本质是指人-水关系形成的过程,探索人类如何与不同流域的水(尤其是淡水),在时空中由躲避、对抗到主动靠近、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人-水关系的开端聚焦于流域与人类的关系;人-水关系的发展关注的是流域与人类农业的起源过程;人-水关系的研究则注重探讨流域与人类交通体系的形成过程。
流域研究的融合是指流域与人类的融合过程,研究流域人类的融合过程,探讨人类在集聚到流域范围之后,怎样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主客观的改造与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水交融的经济基础关注流域与商贸的关系;人-水交融的物质基础研究流域与城市建立的关系;人-水交融的政治基础聚焦与流域与国家形成的关系;人-水交融的社会基础则集中研究流域与族群的关系。
流域研究的和谐是人-水交融后的更高层次,探索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人类与流域如何形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生存共同体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中,决定性较强,能够在某一时间段内改变流域和人类关系的主要有三类:人-水和谐的竞争因素是流域战争;人-水和谐的社会因素是流域移民;人-水和谐的精神因素是流域文化。
三、流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流域人类学,是以河流为中心,以水为纽带,视人-地-水相互的作用为自然-社会综合体,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自然体和人类群体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重新阐释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和衰落的原因,重新认识区域文化,进而重新解释人类社会,最终实现重构和谐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目标。
将“流域人类学”发展成为一个有方法论特色的民族学学术流派,提出“流域人类学”学术概念,构建以流域为路径的理解区域文化的方法论体系,逐步搭建了族群与区域文化理论框架,实现以项目带研究,以研究育社会,将民族学特色的新视角和新理论与社会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
流域人类学的理论,能够实现从社区研究到区域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从族群研究到流域研究对象转向、从东南研究到西南研究的空间转向,以及从人类学洞见到跨学科协同的空间转向等四重转向,并以构建人类学“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为目标,实现中国人类学的区域研究从村落到民族走廊再到流域的发展。
四、流域人类学的重庆实践成果
以西南大学田阡教授为核心的流域人类学研究团队,从武陵山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龙河流域研究出发,先后出版了以《冷水溪畔——八龙村土家族文化生态的人类学考察》村落民族志为代表的“流域与传统村落系列”;以《音声-社群形态互构:右江流域平果壮族嘹歌及歌圩活动研究》等博士后研究专著为代表的“流域与族群互动系列”;以《武陵纵歌——人类学田野笔记》等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为代表的“流域方法与路径系列”等著作成果。主办了以“‘人类学与流域文明’——第十五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等为代表的与流域研究相关的国内会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农业文化遗产相结合,建立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基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节庆文化研究基地;并以流域人类学为核心,构建创新的教育模式与团队理念。
五、流域人类学的未来愿景
在学术创新基础上的流域人类学未来的研究构想是,通过纵向项目对学术内核的深耕和横向项目对多元视角的拓展,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流域人类学”理论体系,构建以流域人类学为特色方向的中国人类学流派;从流域影响下的城市中族群与族群关系、多流域城市新移民与社区发展研究、流域内社会文化风险及治理等新方向为抓手,拓展以流域人类学为视域的城市移民与族群关系研究;逐步构建针对区域文化、移民与城市化问题为内容,以民族流动性为参照的流域人类学国际比较研究。
六、学员交流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员提问:在国际流域的人类学研究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
回答:国际流域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涉及政治、宗教、文化、语言等各方面因素,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首先还是要有扎实的基础性田野调查工作,当然这个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的,是寂寞而有趣的;当然还可以发挥团队协作多学科参与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同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研究,并且提前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才有可能取得较多的流域人类学研究成果。
田阡教授认为青年学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新时代条件下谋划好学术道路和人生。敢于担当的在学科新概念和分支学科上多积累、多田野、多对话。他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们努力为流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案例,并希望广大师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