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网站

常用下载 | 集团首页
首页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 > 正文
云大社会学移民研究系列讲座第三期成功举办
来源: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发布日期:2019-11-09点击数:


2019年11月7日下午,由永利集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主办的永利集团社会学移民研究系列讲座第三期在永利集团东陆校区人类学博物馆二楼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荷兰莱顿大学博士马萧主讲,马萧博士讲演的主题为“韩国人在北京:韩国城,教育与跨国生存策略”。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谭同学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社会学系主任张亮副教授、社会学系陈雪等老师以及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众多员工参加了本次讲座。

1、2谭同学教授主持讲座

马萧博士在主题演讲前,首先对自己为什么要进行移民研究做了解释,表达了她对移民研究的兴趣及一些认识。同时,也对北京的望京地区做了简要介绍,提及望京地区的区位、发展变迁、主要人群等,为同学们做背景铺垫。

3 马萧博士在进行讲述

马萧博士此次的主题演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北京“韩国城”的城市治理以及在其中所发生的不同的族群融合形态和产生的结果;第二部分是从根植性的世界主义和横跨政治的角度对在华韩国父母与学校选择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污名、渴望与自我拯救”对来华韩国职工进行质性研究。

马萧博士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当前学界对于族裔社区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主要聚焦点为:第一,移民与同族裔的群体形成关系紧密的包括生产、雇佣、消费在内的社会经济网络,在客居国实现经济上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第二,族裔关系的形成和维系会产生无尽的竞争、敌意和同族裔群体间过度的义务;第三,用族裔社区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分析单位存在问题,过分强调族裔关系会掩盖其他类型的关系,研究者要将非族裔的因素考虑在内。接着,马萧博士提出了她的研究问题,包括How about the Koreatown in China? Its formation and adv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incorporation? An ethnic community as the Koreatown in North America?对此,马萧博士从聚集和消散两个方面分析城市治理作用下的望京韩国城。通过分析90年代以来政府对该地的政策态度,认为韩国城的形成是90年代末政府对外国人居住区的空间控制和郊区房地产发展共同作用的副产品。在各异的族裔融合形态方面,马萧博士从朝鲜族、韩国人、汉族居民的视角出发,展现他们如何在不同情境下被组织成各异的族裔融合形态。其中,政府对外国人经济和社团的管控扮演了重要角色。据此,马萧博士对应族裔融合的四种形态——族裔类型、族裔网络、族裔社团和族裔社区,提出在华韩国人的类型,包括朝鲜族房屋中介、韩国公司、韩国外派员和家人。但在各不同群体的交流、互动中,初来乍到的韩国人常被欺骗和背叛,对朝鲜族产生不信任,结果,“我们”(韩国人)和“他们”(朝鲜族)之间的边界产生了,即作为类型存在的族裔融合形态。

马萧博士在本部分的最后,提出了她的结论。第一,北京韩国城并不是一个发展成熟的族裔社区;随着韩国人居住空间的分散,韩国城也成为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族裔类别、族裔网络和族裔社团三种形态共存,拼接成朝韩群体在中国大都市的族裔生存空间。第二,政府对外国人的管控从严格的居住空间限制到更为隐蔽的市场为导向;通过城市空间的国际化,有效稀释了朝韩群体的聚居密度;韩国城呈现出Manuel Castells所说的ethnic unbinding的特性。第三,一部分韩国文化元素被糅合进中国大都市越来越世界主义的文化环境中;文化上的接纳并不意味着政策上对于外国人、中国人的本质区分的消失,在华韩国人的社会融入仍是前路漫漫。

4 讲述现场

在第二部分中马萧博士以“根植的世界主义和横跨的政治:在华韩国父母与学校选择”为题探讨了在华韩国人在教育方面的生存策略。首先,马萧博士谈了自己的研究缘起,然后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一,在华韩国父母(外派员与非外派员)面对不同的学校及其代表的各异文化系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和安排;第二,这些选择和安排体现出他们对祖国、居住国和世界怎样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接着,马萧博士介绍了自己的理论和概念,以康德的世界主义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在华韩国人根植(本国)的世界主义。马萧博士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了在华韩国父母们面对国际化的教育市场与多元文化系统所做出的抉择:外派员父母选择的主要是国际学校搭配双语学校和韩国国际学校,父母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技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来自中文世界和英语世界的竞争,是为了回国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体现出了一种与国家纠缠的世界主义,隐喻了国家在移民生活中的在场;非外派员父母一方面选择了中国学校和韩国学校,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国际英语教育的憧憬,他们认为孩子在中国学校读书会“太像中国孩子”,而韩国学校的进程又太慢,落后于韩国国内的孩子,因此希望韩国学校设立国际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马萧博士得出结论:在华韩国父母希望培养的是一个具有多语言、多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韩国式孩子,他们的教育策略是混杂的,其将本国、他国和国际的教育文化体系囊括进去,其目的是他们的第二代能够在祖国的教育和就业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是一种十分务实和具体的跨国生存策略。

5 马萧博士在进行讲述

在第三部分中,马萧博士以“污名、渴望与自我拯救:对来华韩国职工的一项质性研究”为题探讨了污名的产生和韩国职工的自我表达与塑造。马萧博士谈到研究缘起并进行文献梳理,将这一研究群体置于一个具有跨国性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中,探讨了留学“污名”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以及员工个体阐述和应对污名的主体性经验。 首先,对“污名”产生的原因,马萧博士分别用了戈夫曼、埃利亚斯和斯科特森、林克和费伦的理论对“污名”概念进行界定,并从内外群体的差别对话语区分及建构进行论述,污名的产生离不开韩国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中国国际化的背景。其次,面对“污名”,马萧博士谈到了韩国职工对其如何阐释和应对,列举两个案例说明韩国员工在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内如何通过话语或行动来识别和强化社会边界,通过否定、排斥和分离的方式构建出“好员工”和“坏员工”之间的区分,在激发和强化了自身的教育渴望的同时,拒斥了标签化的污名。紧接着,马萧博士阐述了“拯救”概念,通过四个人物故事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韩国员工来华留学的经验和过程视为福柯意义上的自我拯救,但是,她认为这样的拯救具有暂时性、不持续性和不彻底性,这个过程依赖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所处的社会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无法完全彻底地实现一场超脱规训权力的修身实践。

马萧博士最后得出结论:第一:污名的产生首先是一种话语的建构,“垄断性真相”;污名体现了来华职工非精英化的特征,挑战了精英留学论;而职工精英化现象的产生来源于具体性、跨国境的情境。第二:韩国职工的主体性的表达和塑造是吉登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而结构性的压抑催生主体性,具有排斥结构和重构结构的倾向;面对其他群体强势的话语权,个体仍然难以改变结构性的话语;当新的结构性的压抑产生时,个体被激发出来的教育渴望也可能受到压制而减弱,从而令来自他群的刻板印象具有持续性。

在讲座结束之际,部分现场同学就教育选择策略背后的历史文化动因、田野进入技巧及理论学习与应用等问题做了进一步交流。其中,社会学系主任张亮老师就社会融入与拒斥融入、研究的元问题以及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三方面和马萧博士进行深入交流。最后,社会学系陈雪老师对本期讲座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马萧博士所做的在华韩国人的移民研究与边疆移民研究的差别所在,认为这正是移民研究的旨趣。同时,陈雪老师再次感谢马萧博士为同学们带来的分享以及各位师生的参与,并期待下一期的移民系列讲座,希望为同学们带来愈加优质的内容。

8 陈雪老师做总结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社会学系供稿